编号:50130 票数:311
布局工业互联网 东土科技谋求智能制造战略先机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产业,是各主要工业强国实现智能制造、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共同方向,也是各个工业巨头群雄逐鹿的新战场。东土科技以建立基于互联网架构的新一代工业控制体系为己任,着重制造现场的应用联网,是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主导推动者、国际工业互联网标准的最重要参与者。
2017年1月17日,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土科技)顺时应势,联合天地互连、和利时、曙光、阿里巴巴、首都信息、树根互联、东华软件、时代集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工控网等相关单位,共同宣布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开幕式现场,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院宣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中心副主任、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秘书长张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总工、中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总体组组长李海花、和利时集团技术总监“龚涛”、树根互联公司总裁贺东东一起揭开了“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大牌,并分享了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技术框架、应用实践等领域的真知灼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宣鸿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中心副主任、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秘书长
张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总工、中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总体组组长
李海花
和利时集团技术总监 龚涛
树根互联公司总裁 贺东东
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业4.0的发展方向,也是东土科技牵头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的重要初衷。在大会上,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东土科技董事长李平首先作了产业联盟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是国家硬实力的保证、更是经济话语权的重要依托。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中国与老牌工业国家的时间差很短,国内的市场容量完全可能培育出优秀的企业。联盟的工作目标是协助编制中国工业互联网架构和国家标准体系、推动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联盟企业协同研发工业互联网行业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关村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核心聚集区。在联盟企业现有的基于IPv6的现场宽带总线、自主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软件定义工业流程的工业服务器等技术基础上融合创新,实现自主可控、安全的新一代工业控制体系。
在这个可谓百年一遇的机会面前,东土科技积极开展网络化工业控制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实践,与中国工业互联网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创新探索。在接受gongkong®采访时,李平表示:“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工业应用,在工业控制、现场控制、人机界面等环节需要联盟将各个行业的经验汇集起来,融合创新,集各家所长,才能发展壮大。东土科技当前最为关注的核心是现场层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升级,这也是美国和欧洲不想做的,这里涉及了他们太多的既有利益,但这些领域就像房子已经住了很久,修修补补总不方便。东土科技希望联盟内企业互相提供思路,构建属于中国的自主可控的工业现场层,把千变万化的控制技术归为一类,降低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技术门槛,让普通人也可以做工业现场层的工厂控制方案,从而改变以前单单依靠工程师的局面。”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平
同时,李平向gongkong®透露,未来东土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将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向更多的行业应用进行推广,包括适应无人化战争的军用大型装备控制系统、纺织与石油化工控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平台等,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企业合作。
东土科技副总经理 张俭锋
“中关村工业互联网联盟于2016年3月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批复成立,是在对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分析之后建立的工业互联网架构、标准、应用推广领域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规划。”东土科技副总经理张俭锋全程见证了产业联盟的诞生,他讲到:“东土科技一直在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深深认识到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无法建立和推广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希望利用联盟的力量为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协调,共同发展。因而东土科技与和利时、天地互联等企业发起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并得到了大量中关村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支持,大家都希望通过联盟的力量来整合各个单位的优势技术,以标准化为依托,实现面向不同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并借力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进行解决方案的实践和推广,结合产业基金等措施扶持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推动以中关村为龙头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汇聚行业智慧,促进共同发展。今后,东土科技暨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将进一步发挥相关技术和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制定,通过抢占产业制高点、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建立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措施全面实现区域合作和技术转移,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
(作者:袁博)